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03    次浏览
◆◆◆文|程予东上到莫顿·亨特的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时,提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假如你是那个在悬崖边身心俱疲,陷入绝望亟待帮助的孩子,你的父亲来了,联系对父亲个性的了解,测想他会怎么做?”“怎么做?肯定是把我从悬崖上抱下来啊。”一个脸型微圆的男孩骄傲地回答。“看来,你很享受被父亲抱下来的安全感、幸福感,是吧。”我笑着回他。“嗯,那当然。”他的回答引起一阵骚动。是他们羡慕这个孩子,还是觉得这个孩子和他的父亲做法欠妥呢?我想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。“你们觉得抱孩子下来的父亲爱孩子吗?”“爱啊。”“那你们一定是羡慕人家有这样的父亲对不对?也希望自己被父亲抱下来是不是?”我想他们会说:是的,没错。可是没想到班里一下陷入了默然状态,他们竟然没有热烈地回应。他们内心深处是怎样来忖度这个问题的呢?我想知道。一个男孩示意回答:“把孩子直接从悬崖上抱下来的行为固然是爱孩子的表现,但是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体验,这样做让孩子只有依赖感,没有独立性。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,倘若以后面对困难,没有独立性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解决。这种爱是溺爱的表现,看起来是爱孩子,其实是害孩子。”“嗯。”很多声音唱和。这是他们内心权衡利弊之后的真切选择啊。“你们能想到的,难道这位父亲就想不到吗?好像不大可能吧。那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?”“父亲把孩子抱下来,显然是出于对他的健康和安全的考虑。现在大多独生子女,伤不起啊。两利相衡取其大,两害相较取其轻,这个父亲先顾着当下紧急的情况也是可以认同的吧。”一个瘦高的男孩幽幽地说。出于对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考虑,这真是情商高的孩子,能看到别人的内心细部。“那你们是要成全父亲呢,还是别有选择?”这个问题让大家一时间陷入到选择的两难考验中。过了一会儿,一女生举手示意:“如果成全父亲,那就是消解了父亲的担忧,看起来是爱父亲的表现,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一种失去。和这种成全相比,失去的东西更重要。失去的是那种切身体验,那种战胜自我的巨大幸福感,成就感啊。这种东西给人勇气,自信,拥有它,会走好未来的路。所以其重要性要超越成全,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、勇气,早晚都会成为父母的负担,现在社会上啃老的年轻人还少吗?”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声音啊!“你还想让父亲抱下来吗?”我借机调侃那个男孩。那个男孩挠挠后脑勺,憋了一句话,“我害怕。”面对这样真实的孩子,还能再说什么呢,不过还是禁不住自语:“是啊,谁不害怕呢。但是生活却不会因为你害怕它而对你网开一面,这是它的荒诞性,也是它的真实性。面对风雨可能会迎来重生,逃避风雨却很可能被风雨遮没,对吧。” “除了抱孩子下悬崖的父亲外,我们的父亲还会有怎样的选择呢?”“说我没用,别人家的孩子咋都安安稳稳下来,唯独我不行,真是够窝囊的。”很多孩子竟然异口同声。我的眼睛登时溜圆。“你们不要随便黑自己父亲啊。”“你不是让我们联系生活推测父亲的做法吗?怎么会黑他啊?平时不都这样吗?孩子都是别人家好,自己的横看竖看不顺眼。”就连平时上课自娱自乐的那个男孩兴致都撩拨起来了,他扭转身子,对着大家。“不错,不错,就是这样的。”“父亲这样说你们的时候,你们心里怎么想?实话实说。”“觉得自己没用,没有价值感,自卑,做事儿没有斗志。”呜呼,哀声一片。“我们能选择自己的父亲吗?”“不能啊,要是能就好啦。记得以前老师给我们看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《再选你的父母》,我知道那是一个游戏。但是如果可能的话,当然愿意选择一个能给予我信心、激励、力量的父亲,就像莫顿?亨特的父亲那样。”“父亲那样说有可能是为了激将你们呢,越说你们不行,你们越表现得勇猛给他看。不能被父亲看扁了。”“大概不能排除这样的父亲。如果认同父亲的激将,也多是有死磕劲儿的人吧。也就是老师你常说的叛逆性格的孩子。可是莫顿·亨特身体多病,本身就有些胆小怕事,他出去和小伙伴儿爬悬崖是一种被动下的应激选择。我觉得他不是叛逆性格的孩子,那种死磕劲儿的孩子一般比较有胆魄的。我羡慕那些有胆魄的孩子,可是我没有啊。”一个文弱的男孩急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。他的回答得到很多孩子的认同。“我们羡慕别人,是由于我们欠缺。羡慕也不能解决问题啊,父亲不能选择。面对这样的父亲,悬崖边,此身欲何寄?”我有些忧心。话音落地,那个爱读书喜欢沉思默想的男孩站起来说:“没有选择,怨尤无用。自己不坚强,没人替你坚强。自己拒绝成长,无人替你长大。父亲不能选择,但是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。无法事事顺利,但是可以事事尽力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大家奉上了热烈的掌声。在掌声里,我听到了他们心底深处的答案,心中郁结的忧虑散淡了。父亲的教育结果如何,从来不取决于父亲的想当然,而取决于孩子的表现。莫顿·亨特的父亲既没有直接把他从悬崖上抱下来,也没有用所谓“你怎么那样窝囊“的激将法,而是选择做一个指导者、协商者的角色,给孩子安慰、鼓励、信心、力量,让他切身体验,收获成长的喜悦和幸福。莫顿·亨特父亲给予他的指点在未来的日子里如猎猎旌旗,生动鲜活。1957年1月,他拿到美国著名出版商签署的出书合同,出版商愿意帮助他完成一个伟大的计划,出版一部他写的从现代追溯到古希腊的爱情故事。但是接着他就担心自己会铸成大错,感到自己的草率,想到了洋洋大作的许多困难,他想起了悬崖上的那一课,提醒自己,如果只看下一步,就不至于疑虑重重了。两年后,作品脱稿,他沉浸在幸福的洋流。在他的故事里,我们又何尝没有得到一种力量呢?父亲如果以协商者、指导者的身份融入孩子的成长,明天将会收获一个让人欣慰的孩子。如果不然,我们也不生绝望。悬崖边,此身欲何寄?课堂上,会思考的孩子,给出了合宜的选择,这样的孩子自身就是一个传奇。只是他的回答,于我,有一种近乎悲凉的伟大。 如有兴趣,请关注,更多资源将持续更新……猜你喜欢1、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儿女的婚姻质量2、配合人教版:批注式阅读类型集锦(各年级适用,课内外不限,建议收藏)3、写作是一种发现,从积累思想启程。(建议收藏)4、一个班级孩子差异的真正原因在这里(强力推荐)5、宁波市初中课外名著书目及古诗文背诵篇目(资料备存)关注、点赞、分享,传递力量。权衡归因,获得识见。赞赏人赞赏